被讨厌的勇气

Information card
被讨厌的勇气
【日】岸见一郎
start-reading: 2021/08/28
finish-reading: 2021/10/03
ISBN:978-7-111-49548-2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便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笔记

这本书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这一故事形式总结了阿德勒心理学。风靡欧美的阿德勒心理学对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个哲学问题给出了及其简单又具体的“答案”。

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的复杂。人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心理学三巨头是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阿德勒心理学也是个体心理学。

如果一味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依靠原因去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决定论”。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目的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心理创伤”而痛苦,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此时此刻”的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中用“生活方式”一词来说明性格。而这种“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大约在10岁的时候)。既然“生活方式”是后天的,那么也可以重新选择,而我们往往想要改变又害怕改变,因此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我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我缺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气,也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正因为这样,我才会不幸。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问题”和“爱的课题”,也统称为“人生课题”

学会课题分离,做好自己的课题,不要干涉他人的课题。例如信任这一行为,信任别人是自己课题,但如何对待你的信任就是对方的课题。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首先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从零起点出发做加法,而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这样的话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做到自我接纳而非自我肯定。(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是自我肯定;而在诚实的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则是自我接纳。)(肯定性的达观)

正因为接受了真正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体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人想要选择自由的时候可能会迷路,只要心中有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就一定能够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

精选

心理创伤是不存在的。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只是达成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

人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幸福即贡献感。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

wanna say

这本书的编写的形式还是挺新颖的,以对话的形式推进全文,除了对话还有一些青年和哲人的一些动作,这些动作合情合理,也很有画面感,让行文更加流畅。有时可能哲人说教的比较杂,青年还可以给与补充和总结以及便于理解的表达,就挺好的。

说实话,这本书对我以前的世界观碰撞挺大的。阿德勒的目的论对我来说很是新颖,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小故事就是因心理创伤而不敢出门的孩子的心理解读。人们会自然而然的根据“原因论”来分析可能这也是正常人的思考方式;根据目的论分析其实是孩子为了达到不出门的目的而制造出心理创伤。这一论调听起来很荒诞,经过哲人的分析好像确实是这么个理。

当问起“幸福是什么”,我可能会学的这一问题太过宽泛,一时不知怎么回答。读完全书我明白了,幸福就是贡献感,是自己将他人视为伙伴后做出贡献的获得感。确实是这样的,每当我为别人做了某些事,别人开心了,我自己也同样很开心,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别人是需要自己的。

阿德勒的人生故事也很励志。他小时候个子小、驼背,学习成绩也不好,矮穷丑占了两样,长辈经常拿他跟高富帅哥哥相比,这让他自惭形秽。再加上他三岁时弟弟去世,自己两次被车撞,五岁时得肺炎差点死去,人生也是颇多坎坷。好在他最终找到了独特的人生意义,并成为了一名心理学的大家。

他的哲学也更像是鸡汤,整个理论体系都在试图把人从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人重获心灵自由。

挣脱过去的束缚,过去的一切都是自己赋予其价值,所谓的心理创伤是不存在的活在当下;挣脱未来的束缚,现在才是我们正在经历和唯一拥有的,活在当下,活在每一个刹那;挣脱人际关系的束缚,学会课题分离,“我爱你,与你无关。”;挣脱自身的束缚,学会自我接纳,向理想的自己看齐,性格也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鼓足勇气也一样可以改变!